關註:臺海網海峽導報
  華廣網10月8日刊載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的文章,分析島內“九合一”選情反映出的臺灣選舉的結構性變化。文章指出,島內選舉整體呈現較“冷”局面,選舉激情的減退意味著選舉動員中“去政治化”的傾向比較明顯。趨勢改變意味著影響選舉的各種因素都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這可能是觀察臺灣選舉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全文內容如下:
  2014年11月29日,臺灣將進行選舉史上第一次地方公職全額改選,即“九合一”選舉,將選舉產生臺北市等六個“院轄市長”與市議員、16個縣市長與縣市議員、鄉鎮市長與鄉鎮市民代表、村裡長以及“院轄市”的少數民族選區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將產生11130名公職人員,堪稱臺灣地區選舉史上規模最大的選舉。目前坊間對這次選舉的評論甚多,大多認為藍營氣勢明顯不如綠營,當然也有對藍營選情審慎樂觀者,認為藍綠政治版圖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總體上來看,這次選舉藍營的選舉雖然不會好看,但綠營要想藉此對藍營實施“毀滅性打擊”也不大可能。事實上,從基本面來看,哪個陣營多勝選幾個縣市長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臺灣的選舉本來就是常態性的政治活動,不同層面選舉中的政黨輪替也漸成常態。故而筆者認為如果從選舉結構的層面上對這次選舉進行分析顯然會更加有意義,本文僅從選舉的基本結構方面略陳對此次選舉的看法。
  這次選舉整體上呈現出選情比較“冷”的局面,臺北市的選舉是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其他選區的選舉與往屆相比也冷清不少。從政治學的一般理論上說,這意味著臺灣的選舉已經超越了激情動員的階段,逐漸進入相對穩定階段。選舉的激情動員往往出現在政治系統發生劇烈變化的初期,情緒性動員和議題動員往往會收到出乎意料的結果,整個社會也呈現出相對狂熱的特征。隨著選舉的常態化,民眾對於選舉的熱情開始減退,尤其是在經歷了政黨輪替之後,政治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會將部分選民的激情澆熄,全社會範圍內的政治冷漠開始擴展,投票率不斷降低。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的投票率逐年下降就是這種基本規律在起作用的結果,可以預料的是未來投票率還會進一步下降。這種情況的佐證是,正如目前看到的情況,國民黨雖然狀況連連、支持度低迷,但民進黨的支持度也未見大幅上升。臺灣政治冷漠的發展情況無疑會對臺灣的選舉產生較為長期的影響,以前所謂“投票率高對藍營相對有利”等規律對選舉的解釋力會逐步降低。
  選舉激情的減退意味著選舉動員中“去政治化”的傾向比較明顯。臺灣的選舉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就有“去政治化”的傾向,不過這種傾向在基層選舉中表現更為明顯而已。隨著選舉次數的增多,“去政治化”的傾向向比較高級別的選舉延伸,2012年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選舉過程中政治議題的降溫和經濟議題的升溫是比較明顯的對比。從一般意義上說,民眾更關心的是經濟議題,政治議題長期保持熱度的難度非常大。影響所及,臺灣的選舉不斷出現“世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的趨勢,選舉更像是一場嘉年華大會,民眾的參與對政治議題的認知關聯性越來越小,年輕和有吸引力的面孔成為吸引選民的重要指標。兩個主要政黨的動員議題也隨之發生變化,民生議題的比重增加,政治議題雖然不會退出選舉動員的舞臺,卻不得不改頭換面,經過重新包裝以後出現。
  [1] [2] 下一頁 責任編輯:薛洋  (原標題:陳星:“九合一”選情反映出臺灣選舉結構性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ahf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